存款新规来了!
原创声明 | 本文作者为金融监管研究院 资管研究部 总经理:周毅钦 (微信:zhouyiqin666);研究员张秀卿;院长孙海波。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语音解读长按下图获得二维码邀请两人即可免费听课:
一、央行发文规范存款利率管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二、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三、央行为何从去年5月份以来特别关注存款创新并坚决叫停?四、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率纳入利率定价机制自律管理
五、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未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全国多省市的银行机构接到监管部门通知,立即暂停新增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产品余额和新增客户。 部分地区还要求,2020年底之前,压降靠档计息类定存产品的余额至0,提前支取按活期计息,不得突破上浮比例。
一是压降计划模板; 二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统计报表。
一是国有大行带头,半年内将规模余额压降至零。 二是存量部分到期后自然终止,增量一律停发,不再允许新办。
其实存款类创新产品由来已久,只是最近几年更加活跃。央行为何目前越发强硬?大背景是央行需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利率。在降低企业融资利率的几个手段中,除了直接引导商业银行降低LPR之外,银行负债端成本也要严防高息揽储,过度竞争。
存款利率虽然名义上放开了浮动空间,但同时央行主导下成立了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各省也分别成立省级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总体将存款利率上限锁定在基准利率的1.5倍左右。从过去两年及未来几年央行和银保监会监管意图和重心看,未来存款利率管制放松的可能性为零,反而会强化管控。
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管理层就越需要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于是,对央行和银保监会的核心考核指标就落在了社会融资的量和价。
数据来源:LPR报价、央行官网
为何2019年我们坚决打击结构性存款过快增长(抬高了负债端成本),虽然从过去几个月的结果看收效甚微;仅仅银保监会出手明显力度不够,所以央行再次出手纳入省级自律定价机制可谓对结构性存款釜底抽薪。 为何对靠档计息央行最终是零容忍,也是降低存款成本。 为何银保监会强化两增两控,其实小微企业贷款成本基本是硬性要降低的。 为何贷款这一端LPR市场化改革取消央行指导价,但是存款一端至少可预见:未来很多年肯定看不到彻底放开指导价上限。 解释了银行为何特别喜欢以贷转存,降低平均名义利率,同时扩大资产负债规模。
定期存款,兼具盈利性和安全性,但不具备流动性; 活期存款,兼具安全性和流动性,但不具备盈利性; 权益投资,兼具流动性和效益性,但不具备安全性。
存款始终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压舱石。对于当前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来看,相较同业资金来说,一般性存款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资金属性无论对满足流动性覆盖率等监管要求还是满足银行日常现金流缺口管理来说都非常重要。
存款特别是核心存款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这是商业银行信用的基石。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信用中介,然而银行自身的信用恰恰来自于其庞大的核心存款规模。放眼国际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核心存款不仅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离开核心存款去谈经营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在当前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负担、整体资产端收益往下走的大背景下,如果各商业银行仍然通过各种花样百出的存款创新(高息揽存)开打“存款大战”,这种无序竞争最终将不利于商业银行整个行业的未来长远、稳定发展。
当前,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较2017年已有一定反弹,从边际上而言,给存款产品加上定价锁可能会增加后续揽储困难,但另外一方面,也打开了净息差继续改善的空间。商业银行净息差
四、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利率定价机制的自律管理
结构性存款,是指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存款,另一部分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通常有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信用、指数及其他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
结构性存款,内部结构通常为“存款+期权”,其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均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差异。
结构性存款,纳入商业银行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按照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相关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
2018年9月28日,理财新规正式发布,各方相当关注的保本理财和结构性存款该何去何从终于有了答案!
第七十五条 商业银行已经发行的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应当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规范管理。
本办法所称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
结构性存款应当纳入商业银行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应当按照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相关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
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2019年9月6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指出当前结构性存款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一)产品设计不合规
(二)风险计量不准确
(三)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
(四)宣传销售不规范
针对部分结构性存款存在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通知》在衍生产品业务管理方面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交易运作和风险管理。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相关衍生交易敞口应纳入全行衍生产品业务管理框架,严格执行业务授权、人员管理、交易平盘、限额管理、应急计划和压力测试等风险管控措施,杜绝“假结构”设计。
二是资本监管。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足额计提资本,市场风险资本不得超过银行一级资本的3%。
三是杠杆率管理。银行应将相关衍生产品交易形成的资产余额纳入杠杆率指标分母(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计算。
四是流动性风险管理。银行应合理评估衍生产品交易所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需求,纳入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将衍生产品交易纳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等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相应项目计量。
《通知》要求银行销售结构性存款参照《理财办法》正文和附件关于理财产品销售的相关规定执行。主要考虑为:
一是延续银保监会良好监管实践。2011年发布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以及2018年发布实施的《理财办法》第七十五条要求结构性存款的销售管理参照理财产品的相关规定执行,银行应当遵守风险匹配原则,充分揭示风险,禁止误导销售,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该要求在我国已实施多年,《通知》延续现行监管要求,确保监管制度有序衔接。
二是结构性存款具有一定投资风险。与一般性存款相比,结构性存款产品结构复杂,收益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程度较高,应比照资管产品销售管理要求,适用更加严格的产品销售、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
三是与国际通行做法保持一致。各国普遍要求结构性存款在宣传销售中强调与一般性存款的差异,公平对待客户,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对结构性存款的销售管理要求与资管产品基本相同。
制定工作指引及相关业务规则; 制定合格审慎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并对自愿参与的金融机构开展评估; 制定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LPR)等市场基准利率报价规则,组织集中报价和发布,并对报价情况进行监督评估; 监督各类金融产品定价情况,督促成员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成员的定价行为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组织协调专门工作小组进行涉及市场基准利率培育的金融产品研发和创新。
为什么要把结构性存款纳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过去,“结构性存款”是各大商业银行力争的主发力点,各行的“假结构”产品较多。若没有监管部门引导,恐难主动放弃这种“高息揽储”的方式。
2018年前,不少不具备衍生资质的中小银行,委托具备资质的大型银行代理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在产品结构中本质上未嵌入金融衍生品,而是通过行内FTP变相达到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市场上不具备衍生品资质的农商行和城商行的结构性理财大约80%以上都是由大行在代理包装为结构性理财)。 在此种结构下,中小银行借"马甲"达到了高息揽储的目的,大型银行则成为了通道机构。 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的陆续发布,对商业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提出了衍生资质的要求,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范。上述的中小银行-大型银行的通道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是,另一种”假结构“仍然在市场上普遍存在,部分银行为结构性存款设定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的保底收益,构建狭窄的收益波动区间或将挂钩的衍生产品行权条件设置为几乎不可能触发事件,使结构性存款从名义上的浮动收益产品变为事实上的固定收益产品,违背了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设计原则。
“假交易”:指未嵌入金融衍生品或所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银行通过利润调节手段变相满足存款人的高收益。 违规特征:相对隐蔽,监管进行现场检查能发现。
“假设计”:通过产品设计方式将其设计为纯固定收益产品。为结构性存款设定了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的保底收益,将挂钩的衍生产品行权条件设置为几乎不可能触发事件,使得结构性存款变为事实上的固定收益产品。 违规特征:通过研究产品说明书能发现。
产品设计不合规主要指:部分银行为结构性存款设定远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的保底收益,构建狭窄的收益波动区间或将挂钩的衍生产品行权条件设置为几乎不可能触发事件,使结构性存款从名义上的浮动收益产品变为事实上的固定收益产品,违背了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设计原则;个别银行结构性存款中未实际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或所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涉嫌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那些刚刚拿到普通类衍生资质,满心喜悦想要大展身手的商业银行,马上发现:保底收益也被管住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银行存款大战或将告一段落,而衍生交易大战(真正比拼衍生交易能力)又将拉开帷幕。
这里提到了两个审慎评估,一是宏观审慎评估(MPA),二是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
宏观审慎评估(MPA)对利率定价行为的管理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底正式启动MPA(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宏观审慎评估),这是从原来的合意贷款规模管理升级而来。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七大类16项指标。其中资本和杠杆情况及定价行为两项是一票否决。也就是这两项只要有一项不达标MPA考核就挂了(一般认为C档属于挂了)。
定价行为之前总体压力不是那么大,因为毕竟类似结构性存款等很多创新产品没有纳入到定价行为监测范围。现在如果纳入到监测范围,稍有不慎就不达标,整个MPA划入C档,后果就是央行有一堆手段来修理银行。
七方面各100分 | 16个指标 |
资本和杠杆情况 | 资本充足率:80分 杠杆率:20分 TLAC:暂不纳入 |
资产负债情况 | 广义信贷:60分 委托贷款:15分 同业负债:25分 |
流动性 | 流动性覆盖率:40分 净稳定资金比例:40分 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20分 |
定价行为 | 利率定价:100分 |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50分 拨备覆盖率:50分 |
外债风险 | 外债风险加权余额:100分 |
信贷政策执行 | 信贷政策评估结果:40分 信贷政策执行情况:30分 央行资金运用情况:30分 |
自律定价机制定期开会,央行货币信贷处也会派员参与。按照最新的要求,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也要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MPA考核评估标准:
MPA七大类指标每类满分均为100分,优秀线为90分,达标线为60分。七大类指标都是优秀才是A档。
进入A档很难,然而一不小心就会落入C档。如果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项不达标,或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达标线60分)就纳入C档。
B档指A档、C档以外的机构。
合格审慎评估是指自律机制为遴选成员而对自愿参与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自律评估。目前,合格审慎评估主要针对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自律机制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应首先征得自律机制秘书处同意后方可参与评估)。
合格审慎评估遵循自愿参与、同业自律和正向激励的原则,仅针对自愿向自律机制提交参与评估申请的金融机构开展评估,评估的结果用于遴选自律机制成员。自律机制将按照人民银行的统一安排赋予其成员一定的正向激励,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同业自律。为配合宏观审慎评估,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均需参加定价行为指标的评估,评价结果同时运用于宏观审慎评估。
最新版本的合格审慎评估管理办法是《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19年修订版)》,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也将纳入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
三句话总结一、存款创新叫暂停,回归业务本源;二、控住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揽储大战歇一歇;三、如果上述两项工作银行没做好整改,那么MPA考核
语音解读长按下图获得二维码邀请两人即可免费听课: